知識經濟 讓知識人扮積極角色

高希均/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(台北市)

「知識經濟方案不是一條好走的路,但除此之外,沒有別的路可走。」行政院唐飛院長在規劃施政藍圖時,所表現的坦率與堅定值得肯定。

當社會各界──包括我們經濟學界──都樂意給這個方案疑中留情時,大家仍不免心中在問:到底「知識經濟」何所指?

「知識經濟」的核心理念

在參閱了相關文獻之後,讓我歸納地說:「知識經濟」是泛指以「知識」為「基礎」的一種「新經濟」運作模式。

「知識」需要獲取、累積、擴散、激盪、應用、修正。

「新經濟」是指跨越傳統的思維及運作,以創新、科技、資訊、全球化、競爭力……為其成長的動力,而這些因素的運作也必須依賴「知識」的累積、應用及轉化。因此,「知識經濟」與「新經濟」難以分辨,我們可用十個核心理念來涵蓋「知識經濟」(或者「新經濟」)。
1.「知識」獨領風騷。
2.「管理」推動「變革」。
3.「變革」引發「開放」。
4.「科技」主導「創新」。
5.「創新」顛覆傳統。
6.「速度」決定成敗。
7.「企業家精神」化「不可能」為「可能」。
8.「網際網路」超越時空限制。
9.「全球化」同創商機與風險。
10.「競爭力」決定長期興衰。

真要政府與民間來落實這些理念,將是何等的困難!這就是為什麼唐院長毫不掩飾地指出:「知識經濟」這條路不好走!

為什麼不好走?因為要「知識經濟」開花結果,它必須要有適宜的氣候。這包括了:厚實的科技基礎、持續的教育投資、公平的競爭環境、進取的社會價值、以及擁有遠見的企業家。

尤有進者,「知識經濟」還會產生不少負面影響。正如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所指出:這些負面影響包括了:科技與非科技之間的所得差異,科技帶給與人之間的疏離,人才與資金在產業之間的流動及排擠,以及傳統產業面對的競爭壓力。

「知識經濟」的運作特質

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就「知識經濟」的運作,做一個輪廓性的描述:
1.過去重視有形生產因素如土地、勞力;現在則重視無形生產因素如知識、商標、組織、關係。因為這樣的轉變,出現了「報酬遞增」而非「報酬遞減」的現象。
2.過去的年代,是有「土」斯有財;今後是有「人」斯有財。
3.企業經營的優先次序,過去是籌集資金、開發市場、重硬體發展;現在則是掌握人才、掌握知識、掌握軟體。
4.優秀人才不再投入點點滴滴的管理,而借重其才華,投入具有風險的「策略創新」。
5.經濟活動,過去受制於國界、地域、時間等因素,難以全球化;現在透過網際網路,打破了時空限制,走向全球化。
6.古典經濟理論告訴我們:供需決定價格、價格具吸引力、並且使用者要付費、交易成本高;網路上的經濟活動則顯示:供給可以主導價格,速度具吸引力,出現了「免費」的資訊,交易成本低。
7.企業的利潤,過去是在安定的市場秩序中去尋找;現在則要在創新及冒險中去開發。
8.投資預期方面,過去相信「賺錢有理」的實質世界;現在相信「冒險無罪」的虛擬世界。
9.在市場上,過去的產品變化少、生命週期長、附加值低;現在產品變化大、生命週期短、附加值高。
10.公司文化,在過去講究秩序與和諧;現在重視速度與忍受混亂。
11.企業的失敗,過去主要來自成本高、效率低;現在則來自產品與市場脫節、顧客轉移。
12.對「變革」的態度,過去是處變不驚;現在則是分秒必爭或坐以待斃。
13.對政府的態度,過去喜歡政府保護、津貼、獎勵;現在則希望政府鬆綁、民營化、公平競爭。
14.在企業內部,過去規規矩矩的「公司人」受到賞識;現在則是顛覆傳統的「革命份子」(美國學者Gary Hamel語)受到青睞。
15.企業經營的敵人,不再是今天的競爭者;而是尚未出現的「替代者」。

推動「知識經濟方案」的前提

要順利推動知識經濟方案,必先要建立全面尊重專業人才及專業知識的工作倫理及機構文化。 政府首長要嚴格遵守「三不」:
1.不再以為「官大學問大」。
2.不再「外行領導內行」。
3.不再誤用「不學無術」的人。

當前的政府部門是重視一些知識份子,但不一定重視知識。因為重視極少數的幾位,他們就變成了無所不通的專家,對各種問題也都變成了放言高論的權威;因為不重視專業知識──從核能電廠、水壩興建到國民年金、預算分配──高層就常從討好的心態、民粹的角度、個人的偏好來做決策。

這就是說:政府必須要趕快培養出一個重視知識生態的大環境,一如當年經濟起飛年代,要培養出重視投資環境一樣。這至少應當包括對知識份子的待遇、角色、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提升。新政府在決策與執行過程中,更要謙虛地
1.讓內行來幫忙新手。
2.讓專業判斷來修正選舉支票。
3.讓「求好」的知識來替代「討好」的政見。

「知識人」的角色

近二十年來,在台灣不同的成長階段,我曾先後強調「經濟人」、「社會人」、「文化人」。在此時此刻,我想鼓吹「知識人」這個概念來涵蓋經濟人、社會人、文化人、科技人。一方面是延續我國歷史上「士」的傳統,把「知識分子」披上更廣義的「新衣」;更重要的是希望借重「知識人」的專業與道德力量,在「知識經濟」及「知識社會」中扮演積極角色。

綜合地說,我心目中的「知識人」,除個別的專業,還要擁有三個一般性條件:

1.科技腦:過去半世紀台灣經濟奇蹟的功臣,幾乎全是科技背景;從尹仲容、嚴家淦、孫運璿、李國鼎到趙耀東、李達海諸先生,這些財經首長們都擁有第一流的科技腦。 沒有現代科技,就沒有現代社會。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科學家或工程師,但至少要有一些「科技人」的思維方式及工作態度,並且要認真地學習他們的優點:
●嚴謹:不馬虎、不獨斷、求客觀、求公正。
●實證:相信事實,不相信神話,一分證據說一分話。
●創新:冒險有理、失敗無罪。
●擇善固執:「對」的就要堅持,「錯」的就要放棄。
●目標導向:目標既定,全力以赴。

2.人文心:一個社會如果只有科技,沒有人文,社會會變得乏味,生活會缺乏氣質,生命會喪失光彩。 有益人類的「科技」,能帶來財富、效率、秩序、進步;正如有益人類的「人文」,會帶來自由、公平、哲思、福祉。 「人文心」是「以人為本」。當以「人」為核心時,就要培養及發揮高度的風範、謙和的氣質、大愛的情操、人性中的尊嚴,以及共享的信念: 這些信念包括了:
──對公平與法治的堅持。
──對教育機會的普及。
──對全民財富分配的關懷。
──對歷史、哲學、建築、藝術、音樂、語言……的大力提倡。

科技可「富國」、「強國」;人文則可「立國」、「興國」;兩者當然要相輔相成。

3.中華情:當前的「中國結」千萬不可變成死結。因此,兩岸的底線絕不可以「中國人打中國人」;兩岸交流的起點一定要從「中國人幫中國人」開始。

在這分秒必爭的網路時代,兩岸僵持消耗了彼此太多的人力、精力、時間與資源。時間不站在內鬥的任何一方。「歐洲整合」與「歐洲一體」應當帶給兩岸領導人刻骨銘心的震撼。被認為自負的歐洲人,正展現了放棄世仇的大氣魄;被認為崇尚和平的中國人,則一直忙於內鬥,而還自認聰明。 兩岸的中國人,只有以中華情來展現大格局。有了大格局,才會有好結局。

高貴的靈魂

在現代社會中,「經濟人」缺少溫暖的心,就會變成經濟動物;「社會人」缺少冷靜的腦,就會變成激進分子;「文化人」缺少大眾認同,就會變成文化孤雁;「科技人」缺少人文思考,就會缺少「人味」。

「知識人」不僅要兼有溫暖的心、冷靜的腦、大眾認同、人文思考,還必須要有一個高貴的靈魂。「知識人」最大的挑戰,不是傳播知識;而正是要堅持一個高貴的靈魂。

當「知識人」面對貧富不均時、社會不平時、上樑不正時、官商勾結時、權力腐化時……就應當毫不畏縮地挺身而出。「知識人」來推動「知識經濟」雖然也會困難重重,但沒有人會比他們更合適。

廿世紀初葉,一位在俄國的知識分子寫過「看看我的周圍──我的靈魂由於人類的苦難而受傷。」另一位在中國的魯迅,更不斷地吶喊:「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永遠不會滿意,所感受的永遠是痛苦,所看到的永遠是缺點。」

「知識經濟」可能開創的前景,是否可以改寫知識分子悲觀的宿命? 這似乎就要看這一代的「知識人」了!

【2000/09/25/聯合報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