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(非同步傳輸模式)
背景:
ATM(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) 是由國際電話電報諮詢委員會 (CCITT) 所制定具有高速分封及多工交換 (multiplexing& switching) 標準的高速網路傳輸協定,目前為ANSI及CCITT認可為B-ISDN(Broadband ISDN) 寬頻整體服務數位網路的基礎。
ATM乃是整合語音,影像,資料等,並以相當高的速度傳輸。ATM也是全球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觀念的主體架構。
技術原理:
ATM在傳送資料前必須先建立好通路,而在通訊的傳送和接收方並不需要同步的動作,所以傳輸信號並不需要附帶時序信號 (clocking signal),減少傳送和接收方的聯繫工作和關連性。
其傳輸速率由1.5 Mbps到2.5 Gbps,一般以155 Mbps(OC-3) 或是622 Mbps(OC-12) 居多,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可由100公尺到40公里,所以同時可以適用於區域網路與廣域網路。
使用前端錯誤更正FEC(Forward Error Correction) 演算法來更正細胞所產生的單位元錯誤,若是一個細胞當中發生了一個位元以上的傳輸錯誤,則ATM交換機會將該細胞丟棄,而ATM網路當中並沒有重新傳送 (retransmission) 的機制。
觀念:
ATM是建立在虛擬電路VC(Virtual Circuit) 的觀念上,一般說來,可分為永久虛擬電路PVC(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) 與SVC(Switch Virtual Circuit) 兩種,前者當電路建立完成時,兩終端便一直保持連線;後者則是當有需要使用電路時,才會連接電路,如此一來可以節省網路資源,不過這必須要配合邊際設備 (edge device) 來啟動SVC的連接。
交換觀念 | 傳統網路屬於分享觀念,而ATM屬於交換式,其特點如下:
|
||||||||
細胞觀念 cell |
所謂的細胞(cell)乃是固定53bytes的資料表示,其中包括5bytes的表頭header,而後面則是48bytes的資料欄位payload。header存有虛擬線路virtual circuit,而資料欄位則包含資料,語音,與影像資料。 | ||||||||
服務品質 |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意指經由ATM網路的傳輸,可以要求傳輸的過程達到某個水準要求以上。 而這些水準的要求則是事先協商好的一些變動參數的考量,例如:傳輸延遲時間或是細胞傳輸遺失比率。 |
||||||||
連接導向 | ATM屬於連接導向connection-oriented的傳輸技術。利用兩種標準:
以便維持一定的關係,建立虛擬網路(VC)。 |
QoS服務品質
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,ATM制定了幾種不同的服務品質 (QoS),這是在ATM適應層 (ATM Adaptation Layer) AAL所制定的,說明如下:
應用:
適合即時性的應用,如電傳視訊、多媒體、電子會議 (electronic conference) 或是有線電視資料等。
修訂日期: 2008-03-08